【暑期实践】访留守老人,寻乡愁记忆 ——人文学院“弘乡土魂,滋文化根”实践队走访宁德市焦城区省级贫困村利洋村留守老人

信息来源: 暂无 发布日期: 2018-07-30 浏览次数:

“看到那些留守老人,感觉他们就和这个村子一样,宁静祥和,但是他们都是孤独的。“7月16日,人文学院“弘乡土魂,滋文化根”实践队走访了位于宁德市焦城区的省级贫困村利洋村里的留守老人,实践队队员们在和老人们交谈过后,心里却更感落寞。

同省派第一书记的交流让实践队队员们了解到,由于历年来利洋村没有合适的产业发展,经济开发有限,已经流失大量青年劳力,目前村里只剩下了留守老人。平日里村子行人稀少,各家大门紧闭,显得较为冷清。实践队的到来瞬间为村子注入了新鲜活力。村里的老人面对突然到来的年轻人,显得惊喜又兴奋。实践队队员们同其说明来意并与之亲切交谈,虽然语言不通使得双方的交流稍有不便,但老人们的热情感染着队员们,双方的交流因为情感的联结而跨越了语言的屏障,采访现场温暖和谐。

走访期间,当一名实践队队员为已86岁的老人清扫屋檐下的青苔时,老人露出灿烂温暖的微笑,不时念叨着:“他很像我孙子。”简单的一句话,却传递出无限的思念情。

通过交谈,实践队了解到老人选择独自居住在村里的原因主要是不习惯城镇生活,而对乡村更为熟悉,部分原因是怕给孩子添负担。当问及是否会想念外地的孩子,或者有什么话想对孩子们说时,老人们只是微笑,却什么也说不出来。表达思念的情感对他们来说显得很困难。这些留守老人就像这个村子的守护者,他们彼此相依为命。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离开利洋,逐渐模糊了对利洋的印象,也渐渐消散了对利洋的思念。“乡愁”变成了不承载任何情感意义的名词,乡魂也不复存在,村庄的凝聚发展会失去支撑。

“也许我们的力量有限,能做的事情也有限,但这些都不是我们不去做的理由。我们现在了解了村子里留守老人更多的情况,能够更好地定位问题所在。”实践队队员们将以“乡愁”结合当地具体情况,以乡愁记忆触动人心,让更多的人关注到现下留守乡村的现状。

我院 文/龙忠云 图/曾璐姚、赵东阳